
每一届奥运会,最终的奖牌榜,都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体育综合实力的体现;同样是四年一届的全运会,国内经济发达省份的体育排名,总是相对名列前茅。从第一届全运会到第十五届全运会,无论东道主所在地还是历届奖牌榜的代表团排名,似乎不仅仅是体现竞技体育实力的枯燥数字,它更像是一幅展现各省体育文化、经济发展等综合实力的生动画卷。
11月9日,演员在开幕式现场表演。\n 当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n 新华社发
从第一届全运会的北京,到十五运的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举办城市与经济实力的关系,经历了从 “经济实力为核心门槛” 到 “经济为基础,兼顾区域协调发展” 的演变。全运会的主办方,需要具备可靠的财政保证、规范的经济秩序和良好的市场开发能力。从第一届全运会到第九届全运会,全运会的举办权基本被北京、上海、广东牢牢占据,这一阶段经济实力是获得办赛资格的决定性因素。
一方面,当时全运会对场馆、交通、接待等基础设施要求极高,而这三地作为我国经济龙头,既能承担场馆建设、赛事运营的高额成本,又具备成熟的城市配套能力。另一方面,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曾初定四川主办,但因成都当时基建和经济实力不足,担心难以完成场馆建设,最终只能让贤给刚办完亚运会、基础设施完备的北京。这一事件也印证了早年 “没经济家底就接不住全运会” 的现实。彼时北京作为政治与经济双重核心,上海、广东分别代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快速增长的区域,北上广轮流办赛,既保障了全运会的规范化落地,也契合了当时资源向经济龙头汇聚的发展基调。
前十四届全运会的会徽。
从十运会到十五运,全运会东道主打破了 “北上广” 垄断,举办地开始向更多区域延伸,此时经济不再是唯一标准,但仍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2000年,国务院取消了全运会由北京、上海、广州轮流承办的限制;2001年,全运会东道主采取了“竞争申办”模式,最终江苏省获得2005年十运会举办权;之后,2009年山东、2013年辽宁、2017年天津、2021年陕西等后续举办地,虽经济体量不及江苏、山东,但作为区域内的经济重镇,具备承接赛事的经济底气。
这一阶段的选择,是在经济达标基础上融入了地域均衡考量 —— 陕西全运会是第一次来到中西部地区举办,作为西北经济重点省份,新建了 50 余个竞赛场馆,填补了当地多地体育设施空白,既借助经济实力完成办赛,又通过赛事推动区域体育与经济协同发展,体现了经济基础与区域战略的结合。
2025年6月21日,汤少文(前)和朱铭琨在天沐河上划赛艇(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十五运,是全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合办,是第一次全面检验大湾区融合成就的体育盛会。作为气象万千的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十五运会,承载着更加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广东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主力军和火车头作用,锚定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同心协力、稳扎稳打,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除了东道主所在地,从历届和本届全运会的整体格局来看,金牌榜头部位置基本被经济大省包揽,经济实力为体育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撑。相关数据显示,截至11月13日21时,本届全运会金牌榜前六位分别是山东、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湖北,尽管最终排名会有变化,但大格局基本成型。不难发现,目前金牌榜前五名的山东、广东、江苏、浙江、上海,恰好对应全国 GDP 相对靠前的省市。
网友整理的十五运金牌榜动态数据。
过去四届全运会,山东已连续四次成为全运会金牌榜领头羊,源自2009年举办全运会的主场红利保持至今。那一年,山东以十一运主场之利,加大体育投入,建立拉起优势项目队伍,理顺人才培养体系,贯通了体育竞技和全民健身的上升通道和管理体制,积累了大赛经验,尤其是一大批金牌教练的脱颖而出,撑起山东竞技体育常胜不衰的基本盘。
然而,随着杭州成功举办2022年亚运会的东道主后发优势,浙江体育军团强势崛起,中国代表团金牌的省市分布,浙江依托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与山东金牌数和奖牌数并列第一,广东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全运,广东独占天时地利人和优势,五百多项目,广东独自承办366项,妥妥的主场作战。从项目设置体现“湾区风范,岭南特色”。
历届全运会的总金牌榜。
如果把观察对象超越省市区划,纳入湾区观察序列,全运会金牌榜的“经济色彩”越发浓厚。从中国的版图看,我国实际上存在着三大湾区。从南向北看:第一,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二,以长三角为核心的苏沪浙泛长江口大湾区域。经济排行苏沪浙顺序。第三,是以黄三角为核心的京津冀、鲁辽为主体的泛黄渤海湾大湾区。从经济排名看,基本上三大湾区的龙头,是粤苏鲁三强。再看十五运的金牌榜,东道主广东、长期霸榜的山东、苏浙沪等代表团名列前茅,并非偶然。
再观看前十四届全运会总的金牌榜,前八名分别为广东、解放军、上海、辽宁、北京、山东、江苏和浙江,其中八一队因为综合原因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传统体育大省的辽宁,最近三届全运会呈现一定的下滑趋势,尤其是辽宁体育人才的外流情况十分严重。不难发现,全运会体育版图的变迁,也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 全运会金牌榜上的每一个名次变化,背后都是经济实力、人才培养体系和战略布局的综合体现。
GDP十强省份和全运会成绩有一定正相关关系。
随着十五运渐入佳境,十六运的东道主湖南,也将会被更多人看到背后的经济逻辑。即将举办 2029 年第十六届全运会的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是全运会 70 年来首次落地的中部省份,更能体现经济实力的基础作用与后天努力的结合。湖南为申办全运会等待了 14 年,这期间其不断补齐经济与基建短板,逐步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最终以中部经济崛起的实力证明了办赛能力。
这表明,即便不是顶级经济和体育的强省,只要通过长期筹备夯实经济基础、完善配套,同样能获得办赛资格,而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正是其能够坚持筹备并最终成功的核心支撑。当全运会从单一城市的荣耀,演变为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折射,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奖牌榜和体育盛会。它正在书写一种新的可能: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通过规则衔接实现高效共治。这不仅是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内部提升、修炼内功,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次次生动演绎。
新宝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