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社会正在偷走人们的睡眠吗?很多人认为,科技越发达,我们睡得越少;而祖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应该睡得比我们久。但一项覆盖全球的睡眠分析研究却一反常识:生活在小型非工业化社会中的人,其实睡得比我们还少。
“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睡眠不足,但数据显示的是另一番景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密西沙加分校的研究人员莉拉·麦金农说。
长期以来,公众普遍相信我们正处于所谓的“睡眠流失时代”。不少研究称,现代人的睡眠时间逐年减少。但这些结论大多基于受试者自我报告的数据,结果并不可靠,研究结论也呈现出分化——有不少基于这类数据的研究发现,现代人的睡眠时长甚至有所增加。
相比之下,采用身体活动监测器或脑电图等来监测大脑活动的睡眠研究要可靠得多。比如一项综合了168项研究的大型综述显示:过去半个世纪里,人类整体睡眠时间并没有减少。
不过,这些研究主要是在工业化国家进行的。因此我们仍不清楚,在没有人工照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年代,人类是否真的睡得更久、更好。随着便携式睡眠监测技术的普及,科学家终于得以走进偏远地区,实地研究非工业化社会中人类的睡眠模式。
结果令人意外。研究显示,生活在前工业化社会的人反而睡得更少:非洲的桑族平均每晚睡6.7小时,坦桑尼亚的哈扎部落为6.2小时,刚果共和国的姆本杰莱·巴亚卡人仅为5.9小时。而目前记录到的“最短睡眠冠军”是生活在纳米比亚的辛巴族人,他们平均每晚只睡5.5小时。
麦金农和她的同事大卫·萨姆森所参与的这一涉及多地、多类型的实地研究,主要覆盖工业化社会(如美国、澳大利亚和斯里兰卡)以及非工业化小型社区(亚马逊、马达加斯加、太平洋塔纳岛),瞄准当地18岁以上、无严重健康问题人群,基于54项直接测量手段,对他们的睡眠习惯进行分析研究。虽然总样本量仅866人,但萨姆森表示,这已经是目前为止最全面的数据集。
研究发现,所有受试者的平均睡眠时长为6.8小时,其中工业化社会为7.1小时,非工业化社会仅6.4小时。研究还发现,在非工业化社会,人们的“睡眠效率”(即睡眠时间占卧床总时间的比例)仅有74%;而在工业化社会,这一比例为88%。换句话说,现代人虽常抱怨睡不好,但往往能更快入睡、睡得更熟。
为什么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远离电子设备的人反而睡得更少?萨姆森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现代社会在“睡眠安全性”上取得了进步:“我们已经大幅提升了睡眠环境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不再需要担心夜间面临敌人或猛兽的威胁。”
当然,工业化生活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现代人白天长时间待在室内、缺乏光照;夜晚则暴露在灯光和屏幕蓝光下,这些都可能扰乱生物钟。研究还通过“昼夜节律功能指数”对人们昼夜节律的规律性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非工业化社会中,人们的平均“昼夜节律功能指数”为0.7(满分为1),而工业化社会为0.63。虽然两者差距不大,但生物节律紊乱可能会对健康产生长期影响,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现代人尽管睡得多,但还是觉得自己没睡好。
不过,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纳撒尼尔·马歇尔指出,目前尚不清楚这组研究中的受试者是否足以代表他们所属的群体,因此仍需谨慎看待这些结论的普适性。对此,萨姆森回应称,他们确实考察过样本规模对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样本量进一步扩大,也不会显著影响整体趋势结论。
新宝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